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在酷暑将去的时节,在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中国化工环保协会联合主办下,召开了隆重的中国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农耕保护与盐碱化治理企业齐聚北京市全国农业展览馆,共同交流盐碱地治理心得与未来盐碱化治理方向。
我公司创始人李桃,总经理刘志强有幸参加了这次由中国化工环保协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耕地保护监测与质量提升专业委员会、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灌排分会等多方共同协办的会议。
本次会议以“粮食安全与农田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耕地保护,盐碱地开发与创新,育种技术进步等多个重大议题展开集中探讨,各方都积极参与讨论,在提出总结各自的经验与技术的同时,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探讨。
会议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是耕地保护与改良的重要方向,在经济,生态,发展等多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今后,在未来,盐碱化治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国家粮食战略需求,明确“以水定地科学开发、集约配套系统开发、适度有序分类开发、建管并举长效开发、多方参与合理开发”等五大原则,在各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拓,通过工程建设拓水源,合理统筹调配流域间、区域间的水资源,有力支撑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
二是扩,通过土地整理扩面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分类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拓展盐碱地资源空间;
三是提,通过技术集成提质量,因地制宜集成应用农艺、品种、管理等技术模式,整体提升新开发耕地地力水平;
四是促,通过创新机制促开发,着力破解资金、技术政策难题,凝聚多方力量,推进要素集聚、政策集成、力量集合。
尹成杰提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树牢耕地安全底线思维,加大耕地守存扩增提质力度;
牢固树立耕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利用安全、环境安全、置换安全、防灾安全等六大安全底线思维;
以耕地安全底线思维,从战略高度全方位全环节建立健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制度性安排;
以耕地底线思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盐碱地综合治理和边际土地合理利用,建立粮食安全耕地后备区,强化耕地守存扩增体质科技支撑和投入支持。
张红宇指出,面对大国小农、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精打细算利用好每一块土地,做到惜土如金、地尽其用,要从保数量、提质量、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三个方面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价值。
会议上指出,综合利用盐碱地是补充耕地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盐碱地呈现分布广类型多,盐碱耕地面积呈增长,盐碱荒地逐渐减少的趋势,我国的大豆等粮食任需要进口,盐碱化的进一步开发治理迫在眉睫。
综合利用盐碱地将是落实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的现实重大需求,通过盐碱地治理,可实现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年均总增产可达200亿斤,全方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通过盐碱荒地的治理,能显著提升我国生态脆弱区治理,减缓水土流失,保障盐碱地区域的生态安全。
从发展趋势来看,盐碱地治理主要有着五大发展趋势。
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2、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
由单一方案治理向以“耕层土壤水-肥-生-盐调控”为主的
综合措施集成治理转变:
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变 ;
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但同时,我国的盐碱科技发展也存在原始创新不足,存在技术短板;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供需严重脱节,供给质量低等多个问题。
针对全球盐碱地治理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现状,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提出了“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扭转心态,“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做好眼见对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对于现阶段盐碱地治理各种问题,针对分类分级利用核心技术缺乏问题,我们提出治理新理念“以种适地”;针对绿色智能高效生态模式不足问题,我们提出技术新需求“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问题,我们提出产业新模式“适盐产业”,我们总结出了盐碱品种+适应改良+精深加工=增产增效这一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
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需要构建耐盐碱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加快重大价值的突破性耐盐碱新种质创制,我们要做的有:
加强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建立高效精准耐盐碱鉴定技术体系
开展原生境品种资源的耐盐碱精准鉴定评价,筛选极值的耐盐碱种质
深度挖掘耐盐碱种质资源的耐盐碱基因,创制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突破性耐盐碱种质。
其次,需要创新耐盐碱育种技术体系,加快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我们要做的是:
加强现代育种技术创新,构建适合不同作物的耐盐碱育种技术体系 ;以强耐盐碱性和高产为主要目标,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耐盐碱性状突出的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宜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作物新品种。
本次大会发布了全国首个《全国盐碱地科学利用发展报告2022 (蓝皮书)》,并推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十大技术模式。
同时,还设置了“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前沿”、“耐盐碱作物选育与投入品技术创新”、“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三个专题论坛,方便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巨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进行了交流研讨。
新时代,新局面,新政策,新风貌,我公司将借助新政策东风,贯彻落实新时代盐碱地治理发展,为我国粮食与耕地安全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