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任治安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刘兆辉主持启动会。
5月28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盐碱地国创中心”),“耐盐碱油料作物种质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与“滨海盐碱地种养循环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在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盐碱地学术交流中心,联合召开科研攻关团队启动会。会议对团队科研工作和团队内部管理进行研讨部署,并发布了8项盐碱地相关科研成果。
万书波研究员在启动会上讲话。
启动会上,耐盐碱油料作物种质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万书波研究员介绍,本次启动会旨在研讨团队内部管理、分解攻关任务、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确保盐碱地国创中心拟定的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各团队成员对组建团队的重要性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任务目标是什么,团队各成员间以及本团队同其他团队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和协同,共同营造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梅旭荣研究员在启动会上讲话。
盐碱地国创中心主任梅旭荣研究员讲话时指出,油料作物是盐碱地高值化利用的重要作物种类,“向盐碱地要油”是国家保障国家油料安全的重要举措。种养循环与生态农业是“生态优先”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耐盐碱油料作物团队与盐碱地种养循环与生态农业团队,都肩负着盐碱地保护和可持续高效利用的重要使命任务,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下一步,“油料作物团队”要针对盐碱地适生油料作物品种少的问题,按照“以种适地”要求,开展耐盐碱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种质创制与高效育种,选育出更多耐盐碱油料作物新品种;“种养循环与生态农业”团队针对盐碱地生态环境脆弱、盐碱地废弃物利用不充分、高效高值技术模式缺乏等问题,开展农牧肥绿色高效循环和盐碱农田生态系统强化技术研究,构建滨海盐碱地种养循环新模式,打造滨海盐碱地生态农业新场景。两团队之间要开展紧密合作,切实落实“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研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盐碱地综合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贾曦研究员在启动会上发布盐碱地相关科研成果。
会上,盐碱地国创中心主任助理贾曦发布了8项技术成果,其中有“花育9510”等4个花生和芝麻品种,以及盐碱地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4项盐碱地实用技术。
朱英坤在启动会上讲话。
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英坤指出,核心攻关团队的组建初衷是要统筹整合国内盐碱地领域优势科研力量,以研发目标为导向,打破门户之见和专业壁垒,推动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科研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激发创新合力。朱英坤希望,创新团队要始终秉承科学家精神,加大研发力度,真正取得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科研成果,以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带头人”作用。
会议第二阶段,两个团队分别进行了团队内部交流和研讨。
据了解,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5月10日,盐碱地国创中心在东营揭牌成立。盐碱地国创中心由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建设,由中国农科院资划所、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山东省农科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18家顶尖科研院所、一流高校、知名强企共建。
中心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2025年,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以上、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研究中心,成为引领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任治安
*本文内容及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